2024年,奔驰高层宣布在乘用车领域投资了140亿欧元,用于研发数字化、电动化和高性能内燃机技术。尽管未明确透露内燃机研发的具体投入比例,但能确定的是,内燃机的研发费用远远超出了预期。
宝马表示,将继续投入大排量、多缸发动机的研发。同时,该公司认为其柴油发动机仍可使用20年,而汽油发动机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则可延长至30年。
2022年,丰田向北美几家工厂投资了3.83亿美元,用于研发和生产内燃机。此前,还有消息称,丰田计划投入500亿日元,用于超级发动机的研发。
不应让电动化的发展路径影响内燃机的规划,这是全球顶级企业的基本共识。因此,当我们提到内燃机时,许多人认为,那些依然坚持内燃机研发的企业,值得尊敬。
国内是全世界电动化最快、最深的核心市场,但即便如此,纯电车的销量占比依然没有突破1/3的壁垒,乘联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新能源销量占比在50%左右徘徊,但其中还有25%左右是混合动力车型。
也就是说,抛弃内燃机的纯电动车销量占比,其实也只有25%左右,而且从价格结构来看,入门电动小车的销量占比非常大,比如说几万块钱的宏光MINI EV、吉利星愿等。
这一需求的背后,意味着用户宁愿放弃很多用车场景,比如说高强度用车、长途出行、运动需求甚至安全需求等。
之所以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在内燃机板块,核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全世界依然有大量的地区依赖燃油车,但大量的企业已经放弃了对油车的研发。
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,内燃机的发展不是一家公司的任务,而是整个产业、整个行业的任务。
不少企业退出了内燃机的研发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整个内燃机板块的研发资金量减少,现存的内燃机企业一定要支付更多的资金来做研发。
国内市场对电动化的包容度更高,再加上过去几年放进来了大量的科技、新势力企业,这一些企业从一开始就不投入内燃机的研发,但却享受补贴、瓜分市场份额。
去年,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猛攻电动化产品,对内燃机、变速箱的研发几乎是停滞状态,这其中就会有两个巨大的问题。
一个是,海外市场必然会有大量的群体不认可电车,比如说中东、印度、北美,这部分市场接受电动化的程度不高,没有内燃机核心技术储备的自主品牌,掠夺能力不会太强。
另一个,没有内燃机的技术储备,意味着“特性化”产品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,比如说跑车、性能车、越野车、摩托车产品,他们对内燃机的依赖性较高,电动化只能入侵普通家用车市场,无法在特性化上打动太多消费者。
而且,所谓的电动化,其实更多还是建立在内燃机的基础上,比如说REEV增程、PHEV插混等,核心支撑依然是内燃机。
其实中国的内燃机技术发展路线,既没有柴油机,也没有大排量内燃机,严格意义上来说,排量2.0L以上的内燃机技术储备都非常少。
只有长城、吉利、奇瑞等几家少数自主品牌有2.0L以上内燃机的技术储备,别的企业都是2.0L内燃机的技术储备。
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很直接,高端化走不上去,海外市场很难拓展,最终的原因就是不是所有的消费的人都需要电车,海外市场的购车需求,依然围绕着稳定、耐用的内燃机进行。
电动化其实只能解决从0到1的问题,但从1到100,成为全世界企业,成为能盈利的高端企业,核心支撑力还是内燃机。
顶级的内燃机更加有助于发挥产品的玩具属性,还能将工具属性做的更好,卖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压力会更小。
这的确是电池、电机做不到的,所以在当下这个时代中,坚持做内燃机的企业,都值得尊敬,因为他们很清晰的观察这样一个世界,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,而不是盲目追风。
微信二维码